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综合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1、使学生获得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绪。
2、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和成果,培养愿意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养成协作学习的习惯。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不怕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高尚的科学道德。
5、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三、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
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确定主题”、“制定计划”、“收集数据”、“总结整理”和“沟通评价”。
1、确定主体。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创设情境、抓住机遇等方式,引导学生确定研究范围和主题。研究课题要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学生本人、家庭、学校、所在都有现实意义,同时又是可行的、可研究的。
2、制定计划。项目确定后,研究团队应着手制定具体、可行、有效的研究计划。在研究计划中,应明确研究目标、主要内容、现状、时间和地点、具体实施步骤、研究数据收集的方法和工具。同时,还要明确研究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
3、收集数据。根据计划中的规定,每个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图书馆活动、在线查询、参观和实验操作等各种渠道和渠道广泛收集数据,并做好过程记录。
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篇2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xx]6号)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研究制订《广东江北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一、成立“研究性学习”实施小组
组长:z
副组长:z
成员: z、各年级级组长、各班班主任、高中各科老师。
二、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的基本原则
每个学生都要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两年至少完成1个以上的课题研究。
完成研究性学习课题可获得获得15个学分,每个课题是否完成的依据是:有完整的《广东江北中学研究性课题审报表》;有研究性学习成果和结论。
三、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中的任务分解
1、班主任:全面负责本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主要任务是:
①负责课题小组人员和课题小组组长的确定,每个班根据学生人数可安排10个小组,每个小组为6人左右为宜。
②指导课题小组自由选择指导老师,或协调老师选择课题小组。
③根据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和成果,给予学分的认定。
④对本班学生研究性学习结果整理归纳送交教研处备案,每学年推荐2~3个优秀课题上报学校。
⑤每学期召开一次研究性学习总结会或成果汇报展示会(要求至少有2名以上课程委员会成员参加)
2、导师:协助班主任负责本班的学生研究性学习,主要任务是:
①利用课堂上课,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阶段,使学生愿意参加研究性学习,并产生一定的兴趣。
②协助班主任确定本班的课题小组成员和组长。
③指导课题小组自由选择指导老师,或协调老师选择课题小组。
④协助班主任,根据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和成果,给予学分的认定。
⑤协助班主任,每学年推荐2~3个优秀课题上报学校。
⑥协助班主任每学期召开一次研究性学习总结会或成果汇报展示会。
3、指导教师:每个班的课题小组可根据情况选择一个授课教师作为本课题小组的'指导老师,授课教师也可根据情况选择课题小组,每位教师(主要是高一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得少于25人。
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①指导研究小组确定课题,并完成开题报告②指导课题研究过程材料的完成(主要是要学生完整填写《研究性学习学习记录册》)。
③每学年把所指导的课题小组的《开题报告》、《研究性学习学习记录册》和《研究成果》等材料进行整理,送交班主任和导师(班主任和导师根据以上材料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研究成果可以是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活动方案设计、科技作品、录象资料等多种形式)
4、年级组长:根据本年级的特点具体组织本年级的研究性学习,协助教研处做好相关的检查考核工作,以及有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搞好本年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
5、教学处:指定专人负责研究性学习管理的具体事务,主要职责是:
①负责班主任、导师、和指导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指导工作的考核评价与管理。
②负责对每个班级学生学分的认定进行审核。
③负责对学生的研究成果整理、归档。
④每学年负责组织一次研究性学习展示会,每学年编辑一本《研究性学习优秀研究成果集》。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参考
1、自然环境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的角度提出的问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2、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
3、社会生活类: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的研究、社会关系的研究、企业研究、社区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科技与生活等相关的课题
4、个人发展类: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的研究、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音乐、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5、跨学科综合类:主要是从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角度提出的,与中学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是需要多学科参与的有助于了解当代前沿科学的综合学习课题,如遗传与化学、纳米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产权经济、组织行为、等与现代化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事物的研究课题
五、研究的步骤指导
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研究课题一般包括以下步骤:确定课题——制定计划——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总结报告——交流评价——研究成果。
六、有关要求:
学校要求所有教师(特别是高一教师)都要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全体教师要把这项工作看成是象上课和批改作业一样不可缺少的职责。每位教师(主要是高一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得少于25人,并落入正常工作量中,达不到要求的视作未完成正常工作,超额完成的给以奖励,并与课时津贴和超工作量挂钩。导师的工作量学校将另行研究予以考虑。以后将教师是否有效指导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作为考核、奖励和晋级的重要指标。此方案根据学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发展的情况,以及学校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发展情况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完善。
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篇3
一:方案指导思想
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开展以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课程,学生通过直接体验、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将课堂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扩大其视野,从而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初步的认识。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安排
(1)第三周到第四周各班生物教师组织选题或自报课题,教师初审 将各班上报的课题在年级范围内进行初审(辅导教师负责),
(2)第五周到第六周各班组建小组,开题论证 各班组建1-2个课题小组,选择课题,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聘请辅导教师. 以班为单位组织开题报告,研究性学习辅导教师到班指导。
(3)第七周到第十五周开展研究,导师监控 以业余时间为主,各课题小组自行活动。辅导教师提供指导、监督,并注意提醒学生保留研究过程中的各类资料。
(4) 第十六周组织中期报告 以课题小组为单位,组织中期报告,让各课题组向全班汇报研究过程、现状及遇到的困难,以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及时引导的作用。 以年级为单位,汇报研究开展的情况。
(5)第十八周成果展示,论文答辩 以班级为单位交流各课题小组的小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 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实验报告、论文的交流; 以年级为单位向研究性学习小组推荐优秀课题成果,组织一次全校性的论文展示及评比。
(6) 第十八周表彰先进:对优秀课题成果结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7) 第十八周到第十九周课题资料的整理、总结上交年级组和教研处.
附:研究性学习课题举例:
1: 微量元素与植物生长关系的研究.
2: 光照对开花植物花期的影响.
3: 鱼在不同pH值水中的生长情况研究.
4: 昆虫触角及其摄食行为的研究.
5: 生活用水中有害生物的研究及对策.
6: 水体富营养化成因的探索.
7: 不同种水体污染生物净化方法的研究.
8:热污染对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影响的'研究.
9: 香烟烟雾对三龄家蚕幼虫的结茧质量的影响
10:不同年龄的中学生合理饮食结构的研究.
11:日常食品中常见致癌物的文献研究.
12:糖尿病人的食物疗法的研究.
13: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及其危害研究.
14:中学生服用营养品情况调查及其分析.
15:关于DNA芯片与21世纪身份证的文献研究.
16:克隆技术对器官移植的作用与意义探讨.
17:基因疗法的可行性分析与展望.
18:造福于人类的工程―分子仿生的文献研究.
19:基因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20: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花卉栽培现状调查分析
21:基因组计划与转基因食品开发的展望.
22:濒危动物保护与生物技术的应用.
23:酸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的研究.
24:本地天然水源中大肠杆菌含量的测定与思考.
25:农作物秸杆再生利用的现状及其前景分析.
26: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7:区域珍稀野生动物,植物资源保护对策研究.
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篇4
一、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学校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组织机构
根据市、区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成立以分管副校长郑建新副校长为组长的领导机构,教务处主任郑伟斌、政教处主任刘建阳为副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成员的研究性学习领导机构。领导机构主要制度研究性学习实施细则和方案,指导实施工作全过程。班主任负责学生的课题收集与分组,课任教师负责课题的指导。
三、课程开设的目标
1、总体目标: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具体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
一是自主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和项目,老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熟悉的社会生活中去选择课题和项目。在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采取提供课题指南等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
二是开放性。学生学习的时空是开放的。在空间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还可以到校外;在时间上,既可以是在学校规定的集中时间内,也可以是在其他时间进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开放的,既可以是小组,也可以是个体的。指导教师是开放的,既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校外的家长或专业人士等。信息来源渠道是开放的,既可以在校内图书馆、实验室等一切场所查阅获取资料,也可以到校外诸如三峡大学、市图书馆或因特网以及全社会采用查阅、采访、调查等形式获取资料。
三是差异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既要尊重学生因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形成的个性差异,同时也要注意不同年级、不同研究阶段的要求方面有层次上的差异。在研究的过程中,即使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都可以各不相同。从而为学习者,同时也是为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四是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精神、态度、行为和习惯,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的转变。因此,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
四、实施步骤(课题式研究性学习)
1、前期准备
(1)学校遵照《上级有关研究性学习》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
(2)前期培训
动员教师、学生,以印发资料和辅导讲座等形式对老师和学生分别进行培训,让师生共同转变观念,熟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法和步骤,并作好选题准备。
(3)以备课组为单位,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以及课程内容,提供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
2、确定课题
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家庭环境及社会关系交往等情况,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研究内容,结合本地社会、人文、环境、风情和习俗,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并聘请指导老师。自定课题要具有可操作性,不宜太大或空泛。
3、公布分组情况
由学校综合考虑教师选题和学生选题情况,对研究小组成员、研究专题、指导教师进行分组公示。
4、研究实施
(1)各研究小组自主开展研究学习活动。研究活动的形式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如网上资料查询、图书资料查询、专题访谈、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实验等。
(2)各个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研究学习从观念到方法法,尤其是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提炼等进行全方位的指
导,并亲自参加一两次小组研究活动。
(3) 指导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阅读小组活动记录,随时了解并评价每个小组及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并认真填写相应的指导意见表和日常考核表,定期批阅学生的学习笔记。
5、形成成果
各学习小组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形成研究成果。成果表达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形式不拘,可以是研究论文、科技制作、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多媒体演示、报告会、展板等,要求方式规范,内容具体,鼓励创新。
6、成果展示
学校集中将"优秀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向全校展示,并及时向校外推荐。
7、总结
召开专题研究总结会,总结成绩,明确不足,完成书面总结。
五、课程评价
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
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篇5
一、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
学校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开设的目标
为了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规范运行,我校于x年秋季制定了《昌宜市第一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目标、具体内容作了界定,具体为:
1、总体目标: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具体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
一是自主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和项目,老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熟悉的社会生活中去选择课题和项目。在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采取提供课题指南等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
二是开放性。学生学习的时空是开放的。在空间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还可以到校外;在时间上,既可以是在学校规定的集中时间内,也可以是在其他时间进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开放的,既可以是小组,也可以是个体的。指导教师是开放的,既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校外的家长或专业人士等。信息来源渠道是开放的,既可以在校内图书馆、实验室等一切场所查阅获取资料,也可以到校外诸如三峡大学、市图书馆或因特网以及全社会采用查阅、采访、调查等形式获取资料。
三是差异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既要尊重学生因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形成的个性差异,同时也要注意不同年级、不同研究阶段的要求方面有层次上的差异。在研究的过程中,即使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都可以各不相同。从而为学习者,同时也是为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四是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精神、态度、行为和习惯,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的转变。因此,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
三、课程运作模式
1、课程式研究性学习
这种模式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紧密相关,基本以某学科内的某一内容为中心进行扩展辐射,展开研究,而较少涉及其他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如高一语文学了《论语》中篇目《季氏将伐颛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后,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孔子研究"、"《论语》研究"等。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尝试学术研究的乐趣,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形式具有学科课程性质,有特定的问题情境,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思想。x年版的新教材,配合一定章节的教学内容设置有许多研究性学习专题,如数学的"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物理的"研制水火箭"、"研究材料的保温性能",化学的"白酒中甲醇的检验",历史的"某某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等。所以,课程式研究性学习原则上由任课教师负责,按教材和大纲规定的学时,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学习,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学术研究的兴趣。
2、课题式研究性学习
这种模式的研究性学习,要求同学们在生活、社会、自然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设置专门课题,然后到身边的环境中寻找和开发利用各类学习资源,进行自主的探究,最后对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提炼,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并形成研究成果,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课题式研究性学习区别于课程式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学生选择的课题不受某一学科某一教师的限制,而且研究主题综合性强,与传统学科相关程度较低,课题研究的特征明显。
四、实施原则
我校高一、高二两个年级正式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一个课题的研究时段原则上为一学年,活动时间固定为每周五下午二、三、四节(原第二课堂时间)。
五、实施步骤(课题式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为每个学生提供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索的机会,整个实施步骤按照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来解决。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明确要求,课程实施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据此我们可以将实施流程细化为:"提出问题――设置问题――设计方案――实施研究――处理信息――得出结论――成果表达。"具体步骤如下:
1、前期准备
(1)学校遵照《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
(2)前期培训
动员教师、学生,以印发资料和辅导讲座等形式对老师和学生分别进行培训,让师生共同转变观念,熟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法和步骤,并作好选题准备。
(3)以备课组为单位,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以及下学期的课程内容,提供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
(4)发放《昌宜市一中课题选择意向调查表》,酝酿准备选题。
2、确定课题
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家庭环境及社会关系交往等情况,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研究内容,结合本地社会、人文、环境、风情和习俗,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并聘请指导老师。自定课题要具有可操作性,不宜太大或空泛。无自定课题的同学应选填教师提供的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个课题研究小组,每个研究小组人数控制在5人左右。原则上一个小组聘请一位指导教师,学生不得一人单独组成研究小组。学生填好《课题选择意向表》后上交年级组。
3、公布分组情况
由学校综合考虑教师选题和学生选题情况,对研究小组成员、研究专题、指导教师进行分组公示。
4、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研究小组成员与指导教师见面,交流讨论对本课题研究的构想与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方案(开题报告)》和《小组活动约法》;指导教师制定《指导计划》。
5、评审研究方案
各学科备课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对所指导的研究小组的研究方案逐一加以评审,凡不合格者,指导教师应指导研究小组同学重新设计制定研究方案,直至合格。凡备课组评审优秀者推荐到学校(全年级不超过10个),由学校组织"专家小组"对各备课组推荐的研究方案设计优秀的课题进行复核确认,并予以表彰、展示。
6、研究实施
(1)各研究小组按《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自主开展研究学习活动。研究活动的形式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如网上资料查询、图书资料查询、专题访谈、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实验等。
(2)各个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研究学习从观念到方法,尤其是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提炼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并亲自参加一两次小组研究活动。
(3)每周五下午二三四节为固定的研究性学习时间,各研究小组到固定地点与指导教师见面,汇报确定活动计划,领取《活动记录表》和《外出活动批准单》。指导教师接受学生咨询,检查外出学生的各项准备工作,签发《外出活动批准单》,交待注意事项;对学生的校外活动,指导教师应不定期进行核实检查。
(4)每个小组配备一个课题研究学习"资料包",存放于指导教师处,由各小组组长负责本课题组的资料搜集和档案管理;每个学生一个研究性学习笔记本,随时记载研究学习情况和各方面的收获,记载内容包括:临时计划、访谈提纲、活动记录、资料摘录、心得体会、书面小结、待解决的问题等。
(5)各小组组长每周五之前向指导教师汇报上次活动情况,征求下次活动意见,并做好资料搜集整理。
(6)指导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阅读小组活动记录,随时了解并评价每个小组及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并认真填写相应的指导意见表和日常考核表,定期批阅学生的学习笔记。
(7)中期检查汇报。教务处、教研处对各研究小组的资料搜集、档案管理情况(资料包)和中期研究成果进行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凡中期检查不合格的课题,应及时调整实施方案,改进研究计划、方法。
7、形成成果
(1)各学习小组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形成研究成果。成果表达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形式不拘,可以是研究论文、科技制作、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多媒体演示、报告会、展板等,要求方式规范,内容具体,鼓励创新。
(2)结题准备
各学习小组在两周时间内做好结题准备。准备工作以评审材料的准备为主,需准备的评审材料包括:①研究成果(论文、报告等)1份;②结题报告1份;③小组学习总结1份;④各成员总结1份;⑤小组成员学习成绩互评、自评表每人1份;⑥所有原始资料及资料目录1份;⑦学生学习笔记每人1本;⑧指导教师总结1份。
8、评审答辩、报告会
(1)初级评审:所有课题均应通过初级评审;初级评审以学科为单位,由各备课组长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对所指导的各个课题进行评审,并确定参加校级优秀课题评审的课题。
(2)校级评审:由学校评审专家小组,对各备课组推荐的优秀课题进行复评。评审的方式可以是查看验收研究成果、结题报告和其他资料,也可以是答辩会、报告会的形式。学校对经过复评而被确认的"优秀课题"予以奖励。
9、成果展示
学校集中将"优秀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向全校展示,并及时向校外推荐。
10、总结
召开专题研究总结会,总结成绩,明确不足,完成书面总结。
11、确定下一学年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六、课程评价
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
评价的重点:
(1)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认真参加每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并能认真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做好资料收集、积累、分析处理工作;主动提出研究和工作设想;善于与他人合作。
(2)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的体验情况。评价的依据是学生的研究笔记、小组讨论记录、交流和总结情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
(3)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主要包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及其他新技术的情况;研究结果的表达和交流情况。
(4)创新精神和能力发展的情况。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创新的意识;相对个体的能力发展动态评价。
(5)研究成果。
评价的方法:采用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重视过程评价,突出学生实践体验、学习态度、探究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的考核。
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篇6
为切实落实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意见,积极稳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推动学校研究性学习活动取得更大的成效,特制定《浙江省江浦中学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实施办法》。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定义
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文献研究、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数据分析、撰写报告等形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习得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目标
研究性学习活动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在课程实施中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取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和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活动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在开放性学习的环境下,围绕研究主题,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主动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处理,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加工处理信息,恰当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尊重他人的创意和成果,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了解科学对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习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内容
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来源于自然、社会、自我三大领域。人与自然。如环境保护研究、生态建设研究、能源利用研究、农作物改良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自然资源保护与开放利用研究、天文地理研究等。人与社会。如社会关系研究、企业发展研究、社会管理研究、人群心理研究、人口研究、城市规划研究、交通建设研究、法制建设研究、政治制度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与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人与自我。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研究、中学生行为方式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关系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研究、社会适应研究等。
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篇7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我校实际,试拟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如下: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设置的、必修的、独立的课程领域,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构成,同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领域一起构成高中新课程的八大领域。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
二、课程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学习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研究技能,学会合作与分享、尊重与欣赏,学会人际沟通,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形成具有关注人生、社会和未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培养严谨求实、不断追求、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对自然、社会与人类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开设方案
学校开设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按每周至少两节课排入正式课表中(第三学时可与其他学科整合或纳入假日、假期),以保证高中三年不低于216学时。主要用于集体讲座、课题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问题讨论、结果报告等。还须由学生自己安排课余时间进行。学校在每学年安排一个研究课题,也可在高中三年前五个学期每学期安排一个研究课题。学生每年都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三年累计不少于3个研究课题。
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是:从亲历经验切入,以切实适己的问题探究为线索,训练逻辑能力,培养思维品质。整合学生自我的日记、语文学科的周记,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灵感悟等文本作业形式,由学生以自我为主积累成长之旅中的发现文集。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管理
为了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从年级段剥离出来,由教研处统一聘任教师组成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负责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培训、学生分组、课题管理、课题鉴定和学分认定等。
指导教师:曾小巍、王恩波、梅联珍、林王源、吕智勇、尤永安、史辉跃、蔡丽丽、江伟亮、陶爱芬。
五、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方式
高中三年共15学分,属计划内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采用集中学习和分组研究的方式开展。高一(上)为准备阶段;高一(下)、高二每个学期各安排1个课题;高三(上)为反思、提高和完善阶段。具体如下:
1、组织形式:
①小组合作研究(4——10人);
②个人独立研究;
③个人研究与班级集体讨论相结合,其中小组合作研究是主要的。
2、时间安排:高中阶段每个学生完成3个研究课题。每周安排一个下午,采用集中学习和分组研究的方式开展。高一,一般每生每学期完成一个小课题研究,每个小课题5个学分,三年必须完成3个课题研究。
3、课题研究:可以学生自行申报课题,组成1—6名学生的课题研究小组,实行分工合作制,填写申报表,由指导小组负责协调,组成研究课题小组。也允许个人独立承担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确定课题——制订方案——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总结报告——交流评价。每一步骤工作情况必须记录,以备学分认定。
4、学分认定:由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认定。
具备五个条件,可得3个学分:
①有符合要求的课题方案;
②研究过程记录完整;
③有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④有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结论。
5、奖励机制:设立校长资助课题奖,每年评选出10个希望课题,予以资助奖,并选出优秀课题参加送省、市级评比。
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篇8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xx]6号)和《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我校实际,试拟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如下: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20xx)中设置的、必修的、独立的课程领域,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构成,同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领域一起构成高中新课程的八大领域。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
二、课程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学习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研究技能,学会合作与分享、尊重与欣赏,学会人际沟通,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形成具有关注人生、社会和未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培养严谨求实、不断追求、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对自然、社会与人类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开设方案
学校开设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按每周至少两节课排入正式课表中(第三学时可与其他学科整合或纳入假日、假期),以保证高中三年不低于216学时。主要用于集体讲座、课题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问题讨论、结果报告等。还须由学生自己安排课余时间进行。学校在每学年安排一个研究课题,也可在高中三年前五个学期每学期安排一个研究课题。学生每年都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三年累计不少于3个研究课题。
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是:从亲历经验切入,以切实适己的问题探究为线索,训练逻辑能力,培养思维品质。整合学生自我的日记、语文学科的周记,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灵感悟等文本作业形式,由学生以自我为主积累成长之旅中的发现文集。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管理
为了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从年级段剥离出来,由教研处统一聘任教师组成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负责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培训、学生分组、课题管理、课题鉴定和学分认定等。
指导教师:曾小巍、王恩波、梅联珍、林王源、吕智勇、尤永安、史辉跃、蔡丽丽、江伟亮、陶爱芬
五、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方式
高中三年共15学分,属计划内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采用集中学习和分组研究的方式开展。高一(上)为准备阶段;高一(下)、高二每个学期各安排1个课题;高三(上)为反思、提高和完善阶段。具体如下:
1.组织形式:①小组合作研究(4--10人);②个人独立研究;③个人研究与班级集体讨论相结合,其中小组合作研究是主要的。
2.时间安排:高中阶段每个学生完成3个研究课题。每周安排一个下午,采用集中学习和分组研究的方式开展。高一,一般每生每学期完成一个小课题研究,每个小课题5个学分,三年必须完成3个课题研究。
3.课题研究:可以学生自行申报课题,组成1-6名学生的课题研究小组,实行分工合作制,填写申报表,由指导小组负责协调,组成研究课题小组。也允许个人独立承担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确定课题——制订方案——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总结报告——交流评价。每一步骤工作情况必须记录,以备学分认定。
4.学分认定:由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认定。
具备五个条件,可得3个学分:①有符合要求的课题方案;②研究过程记录完整;③有课题研究成果报告;④有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结论。
5.奖励机制:设立校长资助课题奖,每年评选出10个希望课题,予以资助奖,并选出优秀课题参加送省、市级评比。
附表:
年级 研究性学习 高一上 集中学习
占15课时(5个下午,每个下午3节课,下同)
内容:
1、研究性学习综述(第1周,讲座);
2、怎样找资料(第4周,讲座);
3、怎样调查(第7周,讲座);
4、统计初步(第13周,讲座);
5、怎样写开题报告(第16周,讲座)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
占39课时
内容:
1、阅读一些“研究性学习”案例;
2、确定一批研究性学习课题;
3、分组,及组内分工;
4、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篇9
一、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落实《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条例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保证高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五到位:课程落实到位,教师指导到位,学生组织到位,活动实施到位,过程管理到位。特拟定本实施方案,以规范教师的指导行为和学生的研究活动。
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及组织原则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界、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筛选信息和有效的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元研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道德;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活动的指导,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研究性学习指导工作,可以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加强学科间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面,改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树立了终身求学的学习观念。通过过程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与观察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学习与交流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平等关系。在活动过程中促进多元智能发展,培养了自身的科研能力。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原则: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因此具有开放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小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以10人以下的课题小组为主要的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管理、自主研究为主。教师主要起组织、关心、指导和评价的作用,重点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尊重学生的自主创造力。
三、阶段目标
高一年级:以培养学习“问题意识”为核心,以学科内知识为载体,组织问题的背景材料研究与学习。年级以主题讲座、组织参观、专家访问、现象观察、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文献资料收集等开放性的主体体验实践,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思考与分析社会、生产、生活现状,发掘问题,提出问题。体现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注重学科内综合为主。
高二年级:以培养学生实践、创造能力为核心,以“课题式研究”为载体,使学生理解研究方案是如何自主设计与进行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与实践,确定研究课题,进行课题背景综述与研究,寻找解决的最佳方案与途径,选择研究成果的合适表述方式等。使学生了解问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了解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体现科技文化的综合,注重以文理课程综合为主。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
(略)
五、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具体分工
1.研究性学习管理小组——日常管理
研究性学习管理小组主要负责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的制订,检查和落实。对全校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的管理,对活动场地活动设备的组织与协调,为学生创造活动的便利条件。负责组织和协调年级和班主任对活动的指导与具体管理,做好安全防范等方面的教育,为活动提供有效的保障。负责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与管理。
2.教学管理处与学生工作处——组织与具体实施
教学管理处与学生工作处主要负责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和组织,包括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培训,学生选题开题的指导,课题的结题与交流,并负责对全校老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培训。
3.班主任——班级管理
班主任要协助好本班级的学习动员、学习经验交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参加与报名组织工作,落实活动的常规教育等。
4.指导教师——具体课题管理
指导老师负责对自己所指导的课题进行全程指导,管理与评价,为学生提供帮助、建议和鼓励,并具体指导学生最终整理、撰写出论文或做出其它研究成果,对本课题成员作出学分评定的初步意见。
5.研究性学习学生管理委员会——自主管理
学生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强调自律、自控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提高活动的质量。研究性学习学生管理委员会协助学校管理小组的老师,对课题进行过程性指导与管理,及时将学生的研究进展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指导各课题小组中课题组长与组员合理分工,协调研究,相互促进,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
六、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管理:
(1)选题阶段:
①由学科备课组教师提供推荐的研究课题,然后由学生选择、参考或自主拟定课题,并最后确定研究课题。
②学生根据课题的类别与性质,自由组成课题研究小组,选举课题组长。
③教学管理处负责对全年级学生进行指导,并开设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讲座;研究性学习管理小组负责对课题组长进行培训与指导,对研究过程进行全程管理与协调。
④课题小组进行课题的前期背景研究,拟定研究方案。
(2)开题阶段:
①学生进行开题报告的写作,并进行组间开题报告的论证。
②在教师组织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组间开题报告的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和师评),并填写“开题报告评价表”。
③学生针对开题阶段的研究情况填写“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记录表”。
④每位学生就这部分的研究写一份“开题阶段研究心得”。
⑤指导教师就这一阶段的指导写一份“教学设计”。
(3)研究过程阶段:
①学生根据课题的内容,选择不同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每利用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小组就填写一份“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记录表”。
②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如果进行了调查、访谈、实验或外出活动,学生应在“公用、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管理用表”中下载相关表格进行填写,并将其装入“研究性学习(普通)档案袋”中。
③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每一次出席情况、活动情况和完成任务情况,都要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研究档案”袋上进行记录。
④指导教师就这一阶段的指导写一份“教学设计”。
(4)结题阶段:
①学生进行结题报告的写作。
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组间的结题报告的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和师评),并填写“结题报告评价表”。
③在所有研究小组中选择出色的小组,在年级的“结题汇报会”上进行展示。
④每位学生就这部分的研究写一份“结题阶段研究心得”。
⑤学生针对结题阶段的研究情况填写“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记录表”。
⑥指导教师就这一阶段的指导写一份“教学设计”。
⑦“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对研究结果进行展示,并推荐参加各类比赛。
七、研究性学习课程各年级推进日程
(略)
八、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评价
参见《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管理手册》、《研究性学习学生活动手册》
九、研究性学习的论文答辩会
优秀论文答辩会初步评委组成:校内资深教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课题指导教师。
优秀论文答辩会最终评委组成:成立优秀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校内资深教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高校专家组成。
研究性学习优秀论文设为三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奖励办法:优秀课题指导教师: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加分,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优秀课题论文或成果:优先送上级部门进行专业评比。
优秀课题学生发放《优秀研究性学习论文获奖证书》。
十、研究性学习专项经费及教师的工作量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需要有一定经费支持与配备,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专项经费每年约150000元,其中校外科研经费50000元。
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
指导教师:以学生实报时间进行累计,每40分钟为一课时,课时津贴以学科辅导课标准进行计算。
年级组长、班主任:以实际组织活动课时计算。
专家讲座:按照外请专家的标准进行。
成果计算:
研究性学习优秀论文答辩会:一等奖(150元/篇)、二等奖(100元/篇)、三等奖(50元/篇)
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篇10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必修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部分。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课时最多,占有重要地位。开设研究性学习,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全面落实课程计划,特制订《**初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型必修课程。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2.目的和意义
(1)促进每个学生心身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3)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4)促进教材多样化,逐步落实学校对教材的选择权。
(5)促进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的建立。
研究性学习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将会推进以加强德育为灵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3.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开放性
实施主体开放(师生、专家、家长);
活动时间开放(分散与集中课时双结合);
活动空间开放(教室、学校功能室、校外厂企、街道、景观等);
学习内容开放(学科、社会、生活、课题、活动设计……);
学习手段开放(读书、上网、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讨论等);
研究方式开放(参观、访问、观察、调查、实验、资料收集);
成果表达开放(论文、报告、方案、展品……);
(2)、探索性
研究性学习从研究范围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过程的安排、研究方法的采用、研究成果的表现,都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完成。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板块之一,说明它的特征是实践性,而且在学习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实践、科学和生活体验的联系。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和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与以往课程相比,在目标定位、内容选择、组织实施、考核评价以及师生关系上都有其特点。
4.研究性学习课程模式
根据研究课题内容难易、时间长短、组织形式的不同,研究性学习有三个不同的课程模式:专题研究型、小课题研究型和主题综合型。
二、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操作要求
1.注意把握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注重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和处理能力。
(2)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3)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来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4)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5)发展学生合作和竞争的意识,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
2、正确把握研究性学习的性质
(1)问题性——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专题或课题)。
(2)开放性——时间安排、主题确定、研究视角、方法运用、结果表达,均有相当大的灵活度。
(3)综合性——围绕专题组织多方面、跨学科的知识内容。
(4)社会性——关注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5)实践性——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3.精心设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环节
不同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模式具有不同的教学环节。
专题研究型。专题研究型是指研究内容比较单一、所用课时数较少,一个教学班研究同一课题内容的.课程模式。属于研究性学习的初级层次。
这种模式的教学环节包括:
①选择学生感兴趣、结合师生实际、便于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课题;
②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
③以突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为主的课题小结、评价。
(2)小课题研究型
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在对学生提出的研究课题整理归纳的基础上,确定几个课题,在一个教学班或一个年级内的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的课程模式。
这类模式的教学环节有:
①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
②指导教师对学生自选课题的筛选、课题确定、成立
课题组;
③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
④课题小结与探究成果展示;
(3)主题综合型
主题综合型,是指每学期全年级设立统一的范围宽广的主题,通过对学生在同一主题下自选小课题的筛选,分设若干各子课题,以小课题组为单位的自主、开放式的探究过程。
主题综合型课题的探究过程包括:
①组织辅导报告、班级布置与动员;
②个人选择题目、拟订计划、方案;
③班主任初审、合并相近题目,公布经年级筛选、综合的课题名称;
④学生自由组成小课题组,在小课题组长的领导下共同设计调查方案;
⑤开题报告、方案评审;
⑥小组实施、教师监控、参与、指导;
⑦撰写研究报告,小组、个人总结;
⑧班级展示、同学评议、自评;
⑨答辩会、年级报告会,形式多样的研究成果的交流;
⑩教师评定成级,年级总结,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论采用那种研究性学习课程模式,都要体现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特征:一是预期性,即通过学习学会处理预期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二是主动性,即让学生对知识和生活的主动接近和参与精神得到体现。都要做到:突出学生的探究过程和获得感悟、体验,重在知识的应用而不是学习。通过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篇11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是每个高中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它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学习生活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的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强调通过学生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开设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要求学生全员、全过程参加研究性学习课程。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本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性、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从选题、设计、研究、实践至结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力求让学生通过这一实践培养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生主题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组织、支持、指导和考评的作用,目的在于调动所有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创造力。
2.问题性原则。
本课程通常不是提供一篇教材,让学生阅读、理解、记忆、掌握,而是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引向实际,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沿着发现问题、选择问题、探索问题最后到解决问题的轨迹进行研究,不仅使解决问题有所突破和创新,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3.前瞻性原则。
本课程不仅在指导思想上突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即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亲自进行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支撑,而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前沿性、尖端性的命题,从而促使学生在一定的制高点上学习、思考和探究问题。
4.开放性原则。
本课程在学习研究专题的确定、研究过程的操作、研究方法的运用、聘请专家的`选择、结果的表达以及研究时间、地点的安排等方面,均有相当大的灵活性,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为学习者、指导者潜能的发挥留有充分的余地。同时该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一种开放性思维。在课题研究中,学生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每一个问题由于所获取的资料不同,对资料的分析处理不同,其结果会有很大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已不可能。因此学生没有了思想的束缚,完全可以在自己负责的研究领域中任思绪自由驰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5.整体性原则。
本课程以现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为重点,鼓励学生尝试打开各学科知识之间的通道,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分析、综合、交流的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与资料的能力,自主地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力量的社会实践能力。
同时,本课程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的整合协调,特别是对学校师资力量的组织和协调。
6.社会性原则。
本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课题。同时,注意开发社区资源,利用社会力量,加强和充实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教师的力量。
7.实践性原则。
本课程注意到学生在积累和综合各类间接经验的同时,注重为学生提供直接经验,并在探究性实践中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习能力,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和机会。
8.全程性原则。
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重视全程管理。以学生主题研究性学习过程为基本线索,从选题到设计到实施研究,最后到结题都注意把握学生研究情况,跟踪分析,及时指导,最后进行考核评价并给予学分。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操作要则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进入问题情景阶段、实验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具体实施的流程图如下:
总结经验,表彰先进,评定学分
成果答辩,年级报告会
整理分析,撰写报告
科普辅导,动员布置
指导选题,初拟方案
班级交流,教师初审
组建小组,制定方案
开题报告,方案评审
实施研究,教师监控
中期报告,示范指导
以上三个阶段原则上都应以课内、课外相结合完成。一般第一和第三阶段侧重在课堂上完成,而第二阶段侧重在课余完成,所用时间根据研究的课题和研究进程,采用分散、连续的常规性安排和临时性调整相结合。各阶段具体实施要求如下:
1.动员布置,提高认识。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学习教育部关于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统一认识,组织校内各方面的师资力量,协调行动。
第二,分年级进行动员,讲明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和实施方法,以调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诱发探究动机。
第三,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来校作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辅导报告,使学生基本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程序、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
2.指导选题,确定课题。
研究课题可以由教师提出建议,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思考意向以及就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提出课题。教师从学生选题、立题到设计予以开拓性指导,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在此过程中可体现学生知识储存和掌握社会发展背景的程度。
3.班级交流,教师初审。
研究课程的名称在班级交流,并由校研究性学习课程课题指导小组教师进行初审,要求是:课题名称思路切合实际并且无明显的科学性错误。教师初审时可对课题的确定性的含义从科学性、实践性、逻辑性、可行性等角度提出商榷性建议。
4.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
经过班级交流、教师初审后,学生自己协商后做出选择,并自由结合组成课题组。课题组的建构必须坚持学生自主性原则,教师在人员安排上应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提出改动或补充建议。
研究方案应包括对课题内涵的界定、研究依据、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本课题研究特点与突破点、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成果形式、研究过程与步骤以及课题组成员和顾问、指导教师等,学校可通过颁发“研究方案”,以此为导向,帮助学生整理研究思路;同时也可就具体内容如内涵界定、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等一些主要问题的研究和论文的撰写,根据学生的要求进行必要的指导,当然也可由学生自主邀请校外专家进行指导。
5.开题报告、方案论证和评审。
首先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开题报告会,相互交流、切磋、启发。在此基础上可由学生推荐出3—4份较为优秀的方案即具有超前性、清晰性、实践性、可行性等特点的方案参加全年级开题报告暨评审会。年级主持的开题报告暨评审会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年级组可聘请校内外专家组成“专家小组”参加论证和评审会。专家评审主要依据“课题设计方案评审表”的细目进行课题论证、评审,最后由专家小组对各小组研究方案写出评定意见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6.实施研究,教师调控管理。
学生个人或小组在研究方案通过后即开始运作,利用可能的时间、空间,在校内外按课题要求运用搜集和整理资料、参观调查、实地考查、实验、电脑信息的搜集与储存、聘请校内外顾问和指导教师讲座等手段。在此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通过各组填写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课题研究管理、评价量表,及时掌握研究情况,并在研究进程上予以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教师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给予指导。
7.中期小结,示范指导。
在课题研究的中期,要求各课题小组填写课题研究中期报告表,同时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得较好的几个小组举行中期报告会,总结经验,示范指导,推动全局。
8.整理资料,分析研讨,撰写报告。
各小组(或个人)经过课题研究,在通过多种手段获取大量的文字信息资料、电子信息资料以及实验中所得数据的基础上,必须依据课题方案,对所获信息进行筛选、归类、综合、分析、提炼,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升华为某些结论或研制为某种成品。据此,各小组或个人撰写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
应该说,这是整个研究的关键环节,教师(含校外指导教师)工作须深入细致,不仅在具体科学知识方面进行指导,而且在科学精神和态度、资料整理和加工、思维程序和方法乃至成果表达、报告撰写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指导。
9.研究成果答辩,组织年级报告会。
学生最终的研究成果需在班内进行成果答辩,在此基础上由班级推荐向全年级学生、教师和家长举行研究报告会,也可由同类型课题研究组织交流和讨论,使彼此间的认知和思维相互撞击,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知识领域更加开拓,科学精神得到启迪,思维空间更加激活,探究热情得到增强,情感体验得到提升。应该说,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
10.总结经验,表彰先进,评定学分。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必修课之一,必须对每一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态度和成绩予以评定,以学分形式予以激励;同时就研究性课程开展情况予以总结,对成绩较为突出的小组、个人以及指导老师和校外顾问予以表彰和奖励。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开设方案
年段 项目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课程进程设计:
注重对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观察,学会选题、立题,开展初步研究
围绕某一领域的课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掌握开展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引导学生按个人发展方向进行综合研究
课程内容设计:
侧重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
注重社会领域、自然领域的问题
综合问题的研究与学习
课程达成目标:
感知基本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科学研究方法,适应研究性学习
能按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进行研究性学习,具有较强的问题探究能力
具备开展综合性问题的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课程研究方式:
以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为主
以实验研究法、思辩研究法为主
以假设论证,构建模型的研究方法为主。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
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征来看,其教学不可能按某一固定的模式进行,根据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总结概括出了基于实验法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基于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法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为主的研究性学习。
基于学生实验的研究性学习 基于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的研究性学习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篇12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规定的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部分。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意具体目标的实现:
一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学生努力求知态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是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学习中,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四是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五是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六是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所涉及的面相当广泛,既可以是属于传统学科的,也可以是属于新兴学科的;既可以是科学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方面的;既可以是单科性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既可以偏重于社会实践的,又可以偏重于文献研究或思辨的。温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沿海城市,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浙江省地级市。是浙南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温州所独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环境,这为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了培养学会选择、自主发展的学生,我校的研究性学习采用课题研究模式。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外广阔的社会课堂,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创新的思维方法、创造技能、写课题报告等,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之一。
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和评价阶段。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1)确定学习主题
学校教师根据社会及周边环境、文化背景、学科知识等拟定几个宏观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之一,经自主考虑或教师相关指导后,在此选题范围内自己确定具体课题。最后由学校根据学生选题内容合并类似课题,确定学生分组名单,一般由2~4人组成课题小组(也可以个人单独进行),选出组长,负责课题组人员分工。学校根据小组选题内容为小组指定指导老师,老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指导。
(2)制定活动方案
研究性学习主题确定以后,师生要对活动项目或课题进行讨论,着手制定具体、可行、有效的活动实施方案。在此阶段,学习小组要填写开题报告:包括题目、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人员分工以及具体的每一阶段的时间安排、成果展示等内容。
2、实践体验阶段
(1)搜集和分析文字信息资料,开展实地考察、实验设计或调查研究等工作,进行初步的交流。本阶段教师主要指导任务是确保学生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应注意强化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信心,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时了解学生研究的进展情况,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引导、调节或其他必要的帮助。
(2)学生按课题研究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并认真规范地填写相应表格。学生根据初步的活动和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上交中期报告,并上交《活动情况记录表》和《调查记录表》。
3、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完善中期报告,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课题结题后,要有相应的论文,还要有相应的研究工作报告,要认真总结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体会,汇报研究思路、过程和成果。每位学生上交一份个人总结,主要描述个人的参与工作、贡献和体会。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4、评价阶段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在研究过程中的三个环节开展,包括开题报告表、中期报告、结题报告以及相应表格的完成。
开题评价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中期评价主要是检查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研究方向的清晰,研究手段选择的有效性,查阅资料数量和质量,对资料的研究和利用;学生研究态度的主动性、协作能力和完成任务的情况。
结题评价主要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情况、体验情况、原始资料积累和整理情况、研究问题的表述、研究结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进行评价。
指导老师负责汇总,将开题评审的成绩、学生平时成绩和答辩成绩统一汇总,对每个学生作最后的成绩评价。
五、研究性学习活动学分认定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分认定应该包括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考核、学校教务部门审核等程序,并建立公示制度、抽查或回访验证制度,防止弄虚作假。
学分认定依据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主题和方案;二是要有体现研究过程的记录或佐证材料;三是要有研究的结果实物或书面报告;四是要有研究性学习的学时保证。
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篇13
新学期伊始,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面貌。为了搞好本期工作,兹定教学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首先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使自己对各项法律法规有更高的认识,做到以法执教。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立足教坛,无私奉献,全心全意地搞好教学工作,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施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以全新的教学观,帮助学生转变被动学习的方式,通过探索性、自研性、开创性的学习和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生活的能力,并使其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的时代新人。
二、教学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它的教学目标有:
1、获得亲身参与的积极体验和经验,感受书本同社会实际的联系;
2、学习搜集资料利用资料的方法,学习提出假设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4、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
5、培养协作学习精神,养成协作学习习惯;
6、关心时事,关心身边的生活,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7、培养学生网络环境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
8、熟悉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具备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能力。
三、教学措施:
1、教师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平等合作,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
2、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基点,以开放性、综合性问题为线索,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善于思考,发现问题要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3、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会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概括提炼观点,形成自己的结论。
4、教师在学习的组织和指导中,应渗透启发性、激励性理念。教师对学生的研习活动应多肯定、赞赏、鼓励,消除他们的种种顾虑,使他们大胆质疑,敢于创新。要尊重学生的研习成果,不要随意否定和贬损学生的观点和结论,刺伤学生的自尊心。
5、精心设计任务型活动,布置开放性的作业,协助学生做好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