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学习心得体会 篇1
非常感谢学校能够给我这个外出学习的机会,很荣幸于20xx年5月4日,我和陈老师在市教研室的组织带领下,随全市各旗区学校共110多位老师一起远赴南京XX县东庐中学考查学习,通过听课、听报告,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有了许多较为直观、真切的感悟,今天借此机会通过书面材料向各位老师做一下汇报。
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东庐中学的概况。东庐中学地处XX县永阳镇,原是一所基础薄弱的农村初中,现在的校园环境、硬件设施都不及我们学校,它也曾一度成为撤并对象,面临倒闭。为了摆脱困境,谋求出路,他们于1999年开始尝试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东庐中学1999年开始使用“讲学稿”,首先在数学和化学两门学科试行,结果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这两门学科成绩由原来在全县排名中下游上升到了上游。全校师生因此备受鼓舞,极大地增强了进一步推广“讲学稿”的信心。随之,“讲学稿”开始在全校各门学科中推行。20xx年,全校数学成绩为全县第一,第二年,学校的中考平均分更是达到了南师大附中和南京外国语学校这些南京顶级高中的录取分数线512分。最近几年,学校中考的平均成绩稳定在省重点高中录取线以上,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被誉为全国农村中学改革的三面旗帜之一。
东庐中学的校训是至博至淳,就是要达到学识广博和气质淳厚;教育理念是合群、合作、合享的合融教育,学校的愿景是追求乡土气与书卷气并重、高知名度和高美誉度兼备的样板学校。学校使命是培养学识广博、气质淳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弘扬东庐文化,以人文精神辐射乡里;树立办学榜样,以教改经验造福一方。他们还有教师誓词、学生誓词和校歌,校内和校外的墙壁上都贴着成语故事、名人故事、还有24节气知识的喷绘,校园文化氛围比较浓厚。
东庐中学的教学改革与教学成绩均围绕“讲学稿”来进行,这是他们教学的主体,我听他们的课也是如此,讲学稿既是老师的教案,也是学生的学案和复习资料。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讲学稿是什么东西,它时一份融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的评价练习为一体的师生共用、探究活动的载体。它通常也就是一张正反面的8开卷子,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法指导,主题部分包括预习导学、学习研讨、延伸拓展三大类,以语文学科为例,预习导学中就将生字词以及课文整体感知的一些简单问题在课前的预习中就解决了。在上课的时候先对这一部分预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然后进入课文解决学习研讨中的问题,课文内容理解后,在进行拓展训练,做一篇同类的阅读理解。整个讲学稿都是以习题的形式来展开,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体现自学特点。总体上经过先自学教材,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教学;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教学;当堂进行达标测试,及时得到反馈,解决问题,完成第三次教学。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这是他们拿讲学稿上课的大体上的.运行过程。“一稿两课、一稿两天”就完成教学与学习任务。
围绕讲学稿教学给我的留下了一下几点深刻的体会:
1、狠抓集体备课,并积极探究新的备课模式,抓落实。他们备课做到“三定三有”: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有计划、有主题、有纪录。提前一周就备好,组内反复修改,最终审查后印出来,上课前一天就将讲学稿发给学生。师生共用这一份教案,一稿两课,一稿两天,也就是一份讲学稿用两课时,两天完成。通过集体备课确保了讲学稿的质量。
2、对预习的重视和运用,进而对自学能力的培养。预习就是他们使用讲学稿的关键一环,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讲学稿”中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通过预习就可以将一课所学的几乎一半内容掌握了,像语文的字词以及对课文的初步整体感知都在预习中完成了,并且预习的另一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主要问题,第二天在课堂上就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断向老师提出质疑。我在听课时,老师一节课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时“质疑”,让学生就讲学稿中不断发现的新问题提出质疑,然后大家讨论解决。我们平时的课堂上通常是想法设法让学生就这篇文章提出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东庐中学是让学生在预习中、在课下就发现了问题,在课上就是用各种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提出质疑,这样就感觉课容量也增大了,学生掌握的知识面也就广了,课内的训练巩固也就有保证了。总体上给人感觉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老师在“做中教”。
3、对学习小组角色转换的灵活运用;我在听东庐中学的教育教学研究处主任的报告时,他讲到了关于学习小组的利用问题。他介绍说讲学稿的运用必须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其实也就是自主合作能力的培养。他讲了他自己用的一个方法,就是小组内的角色转换,四人小组,组员中一人是组长、一人负责记录、一人负责发言回答、一人负责
搜集资料,而且这四个角色是轮流更换的。这是小组长,班里还有四个大组长,分别负责督促检查这些小组的预习完成情况,小组长也向所在的大组长汇报。学习小组长和大组长都是每月换一次,根据月考的成绩来定。另外就是不管班主任怎么排座位,但上我的课就必须按我排的座次坐。
4、对讲学稿的落实与检查,进而保证了对每一课的“清”;每节课上完都做当堂测试,反馈评价。另外给全班学生进行编号,让每一个学生都上台总结过,总结你上节课学了什么,其他学生做补充点评;另一种就是定时检测,及时巩固。老师每次只收取班里的一部分讲学稿进行批改,也就是只是抽查。他们自己总结出“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又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5、由讲学稿带出的“三无”现象,即无练习册、无作业、无补课;这一点让我感觉很新奇,给我的感触是既减了负,又增加了效率。我觉得这需要老师在课下要下功夫,学生在课前预习上要下功夫,学生和老师在课后的检测上更要下功夫。我想到了我们的学生每天要做大量的作业和练习,老师手一挥、嘴一张就是作业和练习,学生负担重但效果如何却是个疑问,学习效率上就像东庐中学那样能做到事半功倍就好了。我感觉要精选课内、课外作业,必须要掌握学生作业量,坚决不搞题海战术,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
6、重视并保证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他们在讲学稿的使用中从预习到课后检测,巩固次数最多的就是基础知识这一块,而且大都是学生在预习中自行掌握的,自主学习就完成了,老师只是适当查漏补缺,再就是检测。
7、在报告中讲到了班级管理中采取学生盯学生的这么一种方法,尤其对班级中的问题学生,或者调皮学生,找一个他的克星负责管理监督他,及时向老师汇报。这样人人都是班级的管理者,效率高而且还能给老师减负。
8、进入他们的教室,第一感觉是简洁,第二感觉实用。没有太多的布置。他们每个教室门口的墙上挂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班级宣言、班级目标、今日格言,学生自己设计的很新颖、漂亮;感觉比我们墙上固定的要简便而灵活。
9、课堂上注意作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讲学稿”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学后心得)。
10、关于考核,东庐的评价制度实行的是教师集体捆绑考核,避免了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比如成绩是校外排名,注重整体成绩。教师之间非常团结,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成长。
关于讲学稿,学生自己的感受应该是最真切的。一位初二的学生这样评价讲学稿:她小学时学习功课感觉很吃力,不知道重点在哪里,不知道怎样复习,一本书常常从头翻到尾。现在的“讲学稿”让她知道了重点在哪里,知道了学习目标和思考方式,应该如何预习复习。“知道教师下一步讲什么,提前想一想,心理有准备,就容易学会了。
此外,他们对初一新生的入学教育,重点就是培训如何使用讲学稿。等到正式开课后,无论是做操还是上课都非常适应了。
东庐中学的教育教学研究处主任在报告中,有这样一些话,我觉得很经典,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早恋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对老师和学生的工作与学习,是有效的劳动,无形的约束”,“对老师而言,敬业精神比技术更重要”,“素质就是点点滴滴”,“对任何事都要看有没有效,不然就是走形式了。”
当我们结束此次考查学习,离开东庐中学后,再回想这所学校的点点滴滴,一个整体的感受就是简单而有效,朴实、实在,毫无形式化的东西,没有什么花样。听了几节课,他们的课堂模式、过程形式单调,无亮点,不过师生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细节,都是扎扎实实的学习过程,都围绕知识与能力、探究与实践这些目标展开很有效率的讨论解答。
以上是我通过这次学习后得到的一些感悟和收获,由于时间仓促,比较粗糙和肤浅,真诚的希望各位老师和领导给予指导,也希望能与大家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学习。
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南京学习心得体会 篇2
春风送暖的阳春三月,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中心主办、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承办的“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于 3 月 31 日在古城南京举行。
这次可以有幸全程观看了大赛过程,收获颇多。
本次大赛,分朗读展示、书写展示、知识素养现场答题、才艺表演、课堂教学五个部分,给选手们一个展现自我才艺的舞台,一个学习和锻炼的平台,对我而言则是一次充分学习的好机会。在三天的比赛中,参赛选手个个不甘示弱,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表现出大胆、自信、激情、细腻、创新体现了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他们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语文教师扎实的业务能力和全面的艺术才能,获得了全场阵阵热烈的掌声。他们扎实的专业技能、出色的课堂设计,处处都体现了他们的用“心”教学,而他们对专业技能的磨炼、对教材把握的准确,更体现了他们的用“情”教学。所有的这些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时代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天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是多方面的,善读、能说、会写,应该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中的最基本部分,也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我们的教学不是技术,而是艺术。语文教学能力又有它的特殊性。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的不是简单的行为纠正,而是靠认知上的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和揣摩体悟。教师所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因势利导、因材
施教,让学生自己能够领悟到语言的规律和要求,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和语言行为调控能力。
从所有参赛选手身上,我体会最深的就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具备:
1、丰厚的文化。
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文化品位。文化是从阅读中来的。一个勤奋的教师,不仅读教材,读参考,更重要的是博览全书。每一个人工作以后,都面临着再学习的问题。虽然小学语文简单,可是涉及到的内容还是很广泛的。学生虽小,但是他们在课堂中的问题却很多,什么都问,什么都敢问。一个教师如果总是支支吾吾的,或者和学生“踢球”玩,是有失教师职责的。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始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2、精美的语言。
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用词丰富、严密,而且要流畅、纯正。课堂上常带着口头语,语气平淡无味,听到这样的课,每个人都会感到不舒服。相反,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往讲台一站,神采奕奕,说起话来,声声悦耳,学生在这样的教师影响下,他们的语文能力怎么会没有提高呢?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很重要的基本功,是决定语文课成败的关键之一。俗话说:“近珠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3、燃烧的激情。
语文是情感的语文,因为语文不仅学语文知识,还承载着传承文化的'重任。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句名言,这些文化都是具有丰富情感色彩的。要想教好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情感,
这种情感来自于对文本的解读,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一个语文教师,没有情感的丰富性,就不可能教出语文的激情。
4、专业的知识。
当今时代,一个人不可能掌握全面的知识,况且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可以储存在电脑里了,但是电脑永远也不替代人脑。知识是人脑创新的基础。语文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段话,甚至每个词语,每个字,都蕴涵着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有的是靠学生自己感悟的,有的是靠教师讲解的,所以教师没有知识是不能胜任的。一个教师要是死啃教材,不注重补充鲜活的血液,连自己也会变得陈旧。教师始终要有知识的紧迫感,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课程怎么变,都必须是一个知识的拥有者,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学生。“知识用时方恨少”,这是不变的真理。
通过学习,我不仅提升了教育理念,也拓宽了视野。参加这样的培训,机会非常难得,我要好好珍惜,好好学习,更要慢慢品味,慢慢消化,真正去理解专家所说的“生活化的语言,离孩子的心才会更近”;“常态的追求,可以造就一节课的精彩”。让学到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南京学习心得体会 篇3
为期三天的“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在参加本次教学观摩活动的全体教师的惊叹、震撼和掌声中圆满结束了。作为本次教学观摩活动的亲身参与者,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大赛留给人的思考,带给人的收获是前所未有的。下面我分四个方面汇报本次活动的学习感悟:
一、扎实的基本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前提和基础。
本次大赛的第一项内容是朗读展示:参赛教师在赛前10分钟抽签选定篇目,准备几分钟后上台比赛,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把握准一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并作到发音准确、感情饱满、声情并茂的朗读,如果没有平时过硬的功底是很难做到的。而参赛的教师们大部分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基调,能吐字清晰、发音准确、语速适中,感情饱满的把文章诠释得淋漓尽致,的确让人从心底里佩服。
第二项内容是写字,选手们提前10分钟抽签,准备几分钟后上台,每人一块黑板,在几千人的注视下在3分钟内要完成16个字的书写,这不仅是对选手的基本功的挑战,也是对选手心理素质的挑战。15位选手中有14位能在3分钟内完成,并且大部分选手能把字写得正确、美观、流畅,笔划有轻有重、一波三折,字的结构、穿插、松紧适当,堪称经典,有书法家的风范,不愧是全国精选的选手,的确有相当的实力。
由此看来,不管以后教改如何进行,扎实的基本功仍然是每位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前提和基础。今后我校将为各年级配备随课本配套的朗读磁带,每天的晨读、午读都要师生一起听录音;每周安排两节朗读课;每月班级评选一次朗读之星;每学期学校要举行一次师生朗读比赛。首先督促教师,以比赛促进教师练习的积极性,只有教师的朗读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指导和示范。此项工作将列为我校常规工作的一部分,要为师生搭建朗读的平台,营造朗读的氛围,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先提高教师的朗读水平,为尽快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打好基础。
我校在书写这方面一直在做,每天的20分钟写字,已经坚持了两年,由于教师的书写尚不够规范、不够美观,所以学生的书写进步还不是很快。今后,我们不但要继续坚持教师的'每周练四篇字,还要增加每天在小黑板上工笔正楷的写十个字,并且增加每学期一次的师生书写大赛,以比赛促发展。只有激发起师生练字的热情,才能保证书写的进步,提高书写的质量。
二、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永远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本次大赛来自不同省份的优秀参赛选手为我们展示了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在十五节展示课上,参赛教师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不仅给我们展示了真正意义上的优质高效课堂教学,而且非常关注课堂细节。如孩子读书写字的习惯,指导孩子读好每句话,写好每一笔。真正作到了用心指导,扎扎实实的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而不是在走过程。
这其中掀起最高潮的是广东的吴桂贤老师。他执教的《触摸春天》一课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看似平淡,实则涌动;课堂教学简约高效,教师能抓住关键词语展开教学,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并紧扣中年级教学要求,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正如泰戈尔所言:没有用锤的打击,而是用水的且歌且舞,使学生在一次次见证奇迹的过程中走进文本,触摸春天,十分巧妙的设计,为我们呈现了一节扎实、高效、经典的阅读课。
高林生先生指出:中年级段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有三点,一是捕捉文中的关键词句,二是明确关键词句的内涵,三是联系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三点在吴桂贤老师的这堂展示课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永远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教育永远的主战场。无论教改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在全部教学中起最重要的作用是永远不可改变的。今后,我校将会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上狠下功夫,扎扎实实地作好这一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为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三、艺术修养的提升是教师形象提升的必备条件。
本次大赛还设有才艺展示,有简笔画、舞蹈、器乐、书法、朗诵、曲艺、戏剧表演等展示形式。参赛的15位选手中有10位在才艺展示这项中获得了满分,这说明参赛选手不但教学基本功过硬,更是具备很高的艺术修养。尤其是5号选手的笛子、书法、歌唱组合堪称经典,足以挑战专业演员;3号选手的边唱边画充满了诗情画意,真是一位才女;14号选手的手风琴演奏、演唱、朗诵组合更是多姿多彩,美仑美奂。这些参赛选手所展示的高超艺术修养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要想全面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必须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艺术修养。只有教师的综合艺术修养提高了,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树立新时期全新的教师形象。今后,我校将在提升教师艺术修养方面多创造条件和氛围,让广大教师在作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改变和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树立全新的教师形象,全面提升教师的文化和艺术层次,从而提升学校的整体层次。
四、教师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知识素养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水平和层次。
本次大赛的另一项重要展示形式是:每位参赛选手要回答4道客观题和1道主观题,题目的内容涉及到古典文化,中西文化,有音乐、美术、戏剧、新闻等多方面的问题,有90%多的选手能全部答对。这使我们有这样一个深刻感受: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和提高的今天,教师不但要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教育技巧,还要不断学习各种文化科学和社会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知识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知识素养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水平和层次。这就要求教师要始终做学习型的教师,与时俱进,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理念,要真正成为新知识的拥有者,成为新文化的引路人,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今后我校也将创造各种条件,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教师们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和知识素养,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做好准备和铺垫。
大赛结束了,但大赛带给我的感受却一直没有结束。至今为止,我最深刻的一点感悟是: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学生的素质,学生的素质决定了民族的素质,民族的素质决定了国家的未来。千里之行,始以足下,我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全面推动本校教师苦练教学基本功,创建高效课堂,努力提高自身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和综合知识素养,为本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而不懈努力!
南京学习心得体会 篇4
今天,我们第三次听余颖老师的随堂课,这节课上到三分之一,我感觉今天余颖老师的话特别少,就对她的说话时间进行了记录,一节课下来,余老师主动发起说话共三次,前后说话时间加起来少于10分钟。就像林湘主任说的:“我们看到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真正做到“把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我们一起来看看余颖老师的课堂吧。余颖老师出示今天学习的例题,集体读题后说:“现在大家开始在小组内说说做这道题的想法。”(课前已经探究过)随着老师一声令下,只见一个个小脑袋扎在一起唧唧喳喳地开始讨论。两分钟后,小组成员开始轮流发言。然后,4个“小老师”走到了讲台上:一个人负责结合例题图讲题,一个同学负责演算,一个同学负责补充,最后一个同学负责总结。下面的同学,不用举手、不用征得老师同意,学生可以直接站起来发表意见:“我认为这道题应该这样想,因为……”“我不赞同他的想法,我认为……”有时候,某同学的觉得大家听不明白自己的意思,这个同学也会请旁边的同学:“你帮我说说……”有的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后,还会虚心地问台下的同学:“大家对我们讲的'方法有没有不同看法?”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这道题还有一种解法。”……每个同学的讲述都是那么有条理。当有人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其他人都会认真聆听。在他们脸上,看不到害羞和胆怯,而是流露出认真和兴奋的神情。
这期间,老师没有给大家讲解,只是静立一边,适时地进行引导。老师如果想说话还得说:“我可以打断你们一下话吗?我也想说一下我的观点……”得事先和学生商量,经他们同意才可以。
“给孩子一片自主的天空,让他们坚守心中的自信,走过成长的历程。”余颖老师就是这么做的。
南京学习心得体会 篇5
很荣幸到南京多所名校学习,虽然学习时间只有短短的五天,但是收获颇多,让我开阔眼界,增长了见识.那我把这次学习的所见,所听,所闻,所感给大家作一个简单的汇报。
我们到了三所中学学习。溧水县东庐中学、杨州市文津中学、泰兴市洋思中学规模都没有我们学校大,尤其是东庐中学是一所普通农村初中,然而它们声名远扬,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地方。
一、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
学校都是在困境中谋求发展,在它们成名之前都面临被淘汰,然而它们都是发奋图强,学校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谋发展,以分数取胜,分数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抓教学质量,从改革入手,改进教学方法,创建高效课堂是他们的目标。
二、校园文化氛围深厚
三所中学给人感觉,环境优美、整洁卫生、井然有序。洋思中学20xx年搬迁到新校区,走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是一座巨大的红色花岗岩,一面镌刻着“真、善、美”三个大字,这是洋思中学校训,格外引人注目,综合楼赫然写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办学理念,“先学后教,当场训练”教学模式。
三、他们办学各有特色
东庐中学的“讲学稿”、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按照学生学习的全程来设计,充分体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包括四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讲学稿在课前就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材。上课时老师按照“讲学稿”检查和点拨,以学定教。学生会了的老师就不再讲,不会的进行点拨,教的就是学的,学生不会的`东西正是教师要点拨的东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也是老师要补充的东西。没有多余的废话,课堂效率高。
文津中学的“四导四学”学案、是在讲学稿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发展,他们提出课堂的效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恰当地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的优化学习。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他们提出学生自学之后,教师要注意几点。这与我们的315很相近。1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对学生通过自学已自学掌握的,一律不教。2教的要求,不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3教的方式都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的,教师要更正。再谈试卷讲评:试卷分发下来,首
先自我修正(10分种)——查书,查资料,问同学(不允许问老师)——老师总结归纳(共性问题提出)
四、先学后教,高效课堂
无论是东庐中学的“讲学稿”,还是文津中学“四导四学”,学案,洋思中学“三清”都是先学后教,相当于我们315课堂中的自主学习。以学定教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内容,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再进入“后教”阶段,老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教师设计的练习题要筛选、精选。学生分层次训练,教师及时批改,二次批改,问题落到实处。
总之。在我的印象中。他们的课堂是知识容量大,节奏快。在洋思中学听了一节化学课,和一节生物课,自已都听得很累。以上就是我向大家汇报的情况,有说得不对的地方,敬请谅解。